熱電效應,是指當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點處于不同溫度下時,會產生電勢差的現象。這種現象于1821年被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安德斯·奧爾斯特(HeinrichChristianAndreasOersted)首先發現。他注意到當電流通過一個閉合回路時,這個回路附近的磁針會受到偏轉。他推測這種現象與電流產生的磁場有關。
法國物理學家讓·夏爾·貝克勒耳(JeanCharlesAthanasePeltier)在1834年進一步研究了熱電效應,發現熱電效應不僅可以產生電勢差,還可以反過來利用電流產生溫度差。他發現,當電流通過兩個不同金屬之間的接觸點時,一個金屬變熱,而另一個金屬變冷。
法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塞別克(AlexandreEdmondBecquerel)在1825年發現了熱電偶效應,即將兩種不同金屬的導線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回路,當兩個連接點處于不同溫度時,會產生電勢差。他還研究了不同金屬導線的電勢差與溫度差的關系,初步建立了熱電偶分度表。
隨著熱電效應的發現和研究深入,熱電偶分度表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科學家們發現,熱電偶的輸出電勢不僅與溫度差有關,還與兩種金屬的材料特性相關。根據不同金屬組合的熱電效應特性,熱電偶分度表中列出了不同金屬配對下的電勢差值與溫度差的對應關系。
熱電偶分度表的應用十分廣泛。熱電偶作為一種常見的溫度測量傳感器,廣泛應用于工業、科研、環境監測等領域。根據熱電偶分度表中列出的電勢差-溫度差對應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測量熱電偶的輸出電勢來推算出被測物體的溫度。
上一篇
熱電偶阻值大溫度怎么變化下一篇
熱電偶插頭測溫線的正確接法